一、背景(为何兴起)
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:
外患: 两次鸦片战争(1840-1842, 1856-1860)惨败,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迫使清朝打开国门,签订不平等条约,天朝上国迷梦破碎,民族危机加深。
内忧: 太平天国运动(1851-1864)等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,耗费巨大国力才勉强镇压下去。
对西方认识的转变: 部分开明的清朝官员(如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等)在战争和镇压起义过程中,亲眼目睹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(“船坚炮利”),认识到中国在器物层面大大落后于西方,产生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(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抵御西方)的思想。
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化: 清廷内部出现了一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的务实派官僚,被称为“洋务派”,与相对保守的“顽固派”形成对立。
二、时间与性质
时间: 大致从19世纪60年代初(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一个标志)到90年代中期(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是其破产的重要标志)。
性质: 是一场由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开明官僚(洋务派)发起和领导的、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、以“自强”、“求富”为口号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(主要是军事技术和相关工业)的自救运动或改革运动。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。
三、指导思想与口号
核心指导思想: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(简称“中体西用”)。
“中学为体”: 指以中国传统的纲常伦理、君主专制制度作为根本,不可动摇。
“西学为用”: 指学习、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、机器生产、军事训练方法等作为辅助手段和工具。
主要口号:“自强”(前期重点,发展军事工业)和“求富”(后期延伸,发展民用工业以支持军事)。
四、主要内容(做了什么)
兴办近代军事工业(“自强”阶段):
目的是制造新式武器和船舰,增强国防力量。
典型企业: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(最早的尝试)、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(规模最大)、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(专造军舰)、李鸿章在南京创办的金陵机器局、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等。
特点:官办性质,经费由政府拨款,产品直接调拨军队,不计成本,管理带有浓厚封建衙门色彩,效率低下。
兴办近代民用工业(“求富”阶段):
目的:一是为军事工业提供资金、燃料、原材料和运输支持;二是试图分洋商之利,与外国资本竞争,解决财政困难。
典型企业: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(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公司)、开平矿务局、上海机器织布局;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(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)、湖北织布局等。
特点:主要采用“官督商办” 或 “官商合办” 形式。政府委派官员管理,吸收私人资本入股,但实权掌握在官方手中。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,但受封建官僚体制严重束缚。
建立新式陆海军:
陆军:淘汰部分冷兵器,购买和仿制洋枪洋炮,采用西式操练方法,如李鸿章的淮军、左宗棠的湘军部分部队。
海军:重点建设近代化海军。北洋水师(亦称北洋海军)是核心,由李鸿章负责筹建。至1888年正式成军,拥有包括定远、镇远铁甲舰在内的20多艘舰船,一度是亚洲最强的海军力量。还有福建水师、南洋水师等。
创办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:
为培养翻译和洋务人才,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,如京师同文馆(1862年,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)、上海广方言馆、福州船政学堂等。教授外语、自然科学、军事技术等。
从19世纪70年代起,开始成批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,如著名的留美幼童计划(詹天佑即其中一员)、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。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、军事和外交人才。
翻译西书与传播新知识: 京师同文馆、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机构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、军事、政治、历史等方面的书籍,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。
五、历史作用(积极影响)
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: 是中国大规模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第一步,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(尤其是民用工业)。
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: 官督商办、官商合办企业引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,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,对民间资本投资近代工业起了示范作用。
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: 如轮船招商局在航运业与外国公司竞争,开平矿务局开采煤炭减少进口。
促进了西学传播和思想启蒙: 新式学堂和留学生教育培养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,翻译西书开阔了国人眼界,动摇了传统观念。
加强了国防力量(暂时性): 新式陆海军尤其是北洋水师的建立,在19世纪80年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海防力量(如在中法战争中的局部表现)。
六、失败原因与局限性(消极方面)
根本目的落后: 运动旨在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(“中学为体”),而不是要改变封建制度本身。
指导思想的内在矛盾:“中体西用” 将西方先进技术嫁接到腐朽的封建制度上,导致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关系的尖锐冲突,束缚了洋务事业的健康发展(如官办工业效率低下、官督商办压制民族资本)。
封建官僚体制的腐败与束缚: 企业管理官僚化、衙门化,贪污腐败严重,效率低下,缺乏市场竞争力。顽固派的阻挠掣肘也很大。
对西方学习片面肤浅: 只学习西方的“器物”(技术),拒绝学习其先进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,未能触及国家落后的根本症结。
严重依赖外国: 设备、技术、原料甚至管理人员(洋员)高度依赖外国,容易受制于人,且存在外国资本渗透和侵略势力控制的问题。
缺乏全国性统筹规划: 主要由地方督抚各自为政,力量分散,未能形成国家整体合力。
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破产:1894-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,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,湘淮陆军主力惨败。 这彻底暴露了洋务运动“自强”、“求富”目标的落空,证明仅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制度无法挽救中国。
七、 总结
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进行的一次自救努力,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。它引进西方科技和工业,创办近代企业、新式军队和学堂,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,传播了西学,具有进步意义。然而,由于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、“中体西用”指导思想的根本局限、封建体制的腐朽束缚以及对西方学习的不彻底性,最终未能实现“自强”、“求富”的目标,在甲午战争的炮火中宣告破产。洋务运动的失败深刻表明,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,仅靠引进西方技术而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的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。
考试复习提示关键点记忆:
时间: 19世纪60-90年代
背景: 内忧(太平天国)外患(两次鸦片战争)
目的: 维护清朝统治(根本),自强(军事)、求富(民用)
口号/思想: “自强”、“求富”; “中体西用”(核心!)
代表人物: 中央:奕䜣;地方:曾国藩、李鸿章、左宗棠、张之洞
主要内容:
军事工业(官办):江南制造总局、福州船政局
民用工业(官督商办/官商合办):轮船招商局、汉阳铁厂
新式陆海军:北洋水师(重点!)
新式教育:京师同文馆、派遣留学生(留美幼童)
作用(积极): 近代化开端、刺激民族资本主义、传播西学、暂时加强国防
失败原因(重点!):
根本目的落后(维护封建统治)
指导思想矛盾(中体西用束缚生产力)
封建制度腐败(管理差、效率低)
学习西方片面(只学技术,不学制度)
依赖外国
甲午战败标志破产
性质: 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/改革运动(近代化开端)
标志性事件: 甲午战争失败(1895)宣告破产
爱配资-股票杠杆10倍-配资入门炒股-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