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美国女子突发奇想,决定在家中寻找“非中国制造”的物品。 她翻遍客厅、厨房、书房甚至宗教摆件,结果令人震惊:装饰画、水杯、电脑、果盘、书籍、咖啡机、靠背椅全部印着“Made in China”。
连印着《圣经》经文“至于我和我的家,我们必定侍奉耶和华”的摆件,背面都赫然标注中国制造,她崩溃惊呼:“救世主也是中国造? ! ”
最终,她在抽屉深处翻出一瓶止痛药,标签上“Made in USA”的字样让她陷入沉默。
这场寻宝游戏以一瓶药片守住“美国制造的最后尊严”告终,而评论区更扎心:“至少你自己是美国制造! ”却遭反驳:“原住民才是,非裔不算! ”
这并非个例。 《纽约时报》2025年6月发布的“美国人依赖的中国制造TOP10榜单”用数据印证了这场日常生活的“中国化渗透”:
家用电器(冰箱、洗衣机等)60%核心部件来自中国,美国本土品牌惠而浦的生产线早已迁至中国;
智能手机81%依赖中国供应链,iPhone的84%供应商位于中国,95%组装在中国完成;
服装鞋类50%服装、65%鞋类由中国生产,耐克、GAP依赖中国“3天打样、7天量产”的碾压性效率;
婴儿车97%被中国垄断,美国父母几乎别无选择;
雨伞96%来自中国,配件进口率85%,网友调侃:“连遮风挡雨都要靠中国! ”
烟花(95%中国造)、烤面包机(99%中国造)等日常用品几乎全军覆没。 有美国博主实测:移除中国商品后,普通家庭将遍地“空洞”。
美国政府试图用高关税扭转局面。 2025年4月,对华关税综合税率已达145%,婴儿车价格因此上涨20%,但消费者仍咬牙购买——本土替代品价格翻倍且交付缓慢。
特朗普大厦纪念品店的一幕成为绝妙讽刺:印着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帽子和马克杯,清一色标着“Made in China”。
白宫前经济顾问加里·科恩直言:“关税劫贫济富,低收入家庭受伤最深。 ”
尽管特朗普第二任期力推减税(企业所得税降至15%)、强化“购买美国货”政策,但制造业回流仍举步维艰:
劳动力困局:美国工人平均工资是越南的6倍,却招不到人;技术工人缺口巨大,自动化转型因人才短缺受阻;
工厂成本飙升:四年内工厂建设支出翻倍,全国5万家工厂中过半已老化超30年;
基建拖后腿:电网老化、三分之一的桥梁待修,工厂接入能源需排队数年;
政策反噬:移民限制加剧劳动力短缺,关税推高原材料成本,企业观望情绪浓厚。
连苹果的美国建厂计划也因成本效率问题多次搁浅,iPhone组装仍牢牢扎根亚洲。
面对现实,美国消费者态度分裂。 有人愤懑:“难道我们连造个梳子都要靠中国? ”更多人却坦然接受:“中国制造=高性价比,涨价也值得买! ”
一位新手爸爸的吐槽引发共鸣:“女儿的婴儿车中国造,质量好又便宜。 换成美国货? 价格翻倍还等三个月! ”
而最犀利的评论来自经济学家:“中美像一对‘经济伴侣’,摩擦再多也分不开——美国要中国的物美价廉,中国要美国的市场技术。 ”
爱配资-股票杠杆10倍-配资入门炒股-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