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说制文,援引古昔,必须眼学,勿信耳受。江南闾里间,士大夫或不学问,羞为鄙朴,道听途说,强事饰辞:上荆州必称陕西,下扬都言去海郡,言食则糊口,道钱则孔方,问移则楚丘,论婚则宴尔,及王则无不仲宣,语刘则无不公幹。凡有一二百件,传相祖述,寻问莫知原由,施安①时复失所。
尝游赵州,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,土人亦不知名。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:“酒流东指。”众皆不识。吾案《说文》,“酒”,古“魄”字也,浅水貌。此水汉来本无名矣,直以浅貌目之,或当即以酒为名乎?
世中书翰,多称勿勿,相承如此,不知所由,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。案《说文》:“勿者,州里所建之旗也,象其柄及三斿②之形,所以趣民事。故息遽者称为勿勿。”
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鸮。吾曰:“鸮出上党,数曾见之,色并黄黑,无驳杂也。故陈思王《鸮赋》云:'扬玄黄之劲羽。”试检《说文》:“偶雀似鸮而青,出羌中。”《韵集》音“介”,此疑顿释。
梁世有蔡朗者讳纯,既不涉学,遂呼莼为露葵。面墙之徒,递相仿效。承圣中,遣一士大夫聘齐,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:“江南有露葵否?”答曰:“露葵是莼,水乡所出。卿今食者绿葵菜耳。”李亦学问,但不测彼之深浅,乍闻无以核究。
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,尝与吾坐,诸子侍焉。吾问儒行、敏行曰:“凡字与谘议③名同音者,其数多少,能尽识乎?”答曰:“未之究也,请导示之。”吾曰:“凡如此例,不预研检,忽见不识,误以问人,反为无赖所欺,不容易也。”因为说之,得五十许字。诸刘叹曰:“不意乃尔!”若遂不知,亦为异事。
(节选自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)
【注】①施安:施行,使用。②斿:同“旒”,古代旗子上的飘带。③谘议:即谘议参军,文中指刘灵。儒行、敏行均为刘灵之子。
1、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,请将需断句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。(3分)
愍楚友婿A窦如同B从河州来C得D一青鸟E驯养F爱玩G举俗H呼之鸮。
2、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宴,指快乐,与《诗经·氓》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”中的“宴”词义相同。
B.祖,指以……为祖,与《屈原列传》“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”中的“祖”用法相同。
C.所以,表原因,与《答司马谏议书》“故今具道所以”中的“所以”用法相同。
D.面墙,指面对墙壁而立,一无所见,与成语“面墙而立”中的“面墙”词义相同。
3、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,不正确的一项是(3分)
A.颜之推认为,江南的一些士大夫不肯努力学习,经常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。
B.颜之推游历赵州时,见到柏人城北无名小河,在读到城西徐整碑文后,通过查阅《说文》来推测河名。
C.书信中多有“勿勿”这个词语,有人说这是“忽忽”的残缺,颜之推查阅《说文》,发现“勿勿”跟民事有关。
D.梁使把莼当作露葵、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,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。
4、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3分)
(1)因为说之,得五十许字。诸刘叹曰:“不意乃尔!”(5分)
(2)武帝嘉其义,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,因厚赂单于,答其善意。(《苏武传》)(4分)
(3)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,且不得暇,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?(《种树郭橐驼传》)(4分)
5、作者认为做学问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态度和精神?(2分)
【参考答案】
1、CEG
[详解]句意: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,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,把它驯养起来喜欢地玩赏,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。
“来”是“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”的谓语动词,其后不带宾语,故在C处断开;
“青鸟”是“得”的宾语,故在E处断开;
“举俗”是“呼之鸮”的主语,故在G处断开;
2、C
[详解]A.正确。两个“宴”都通“晏”,是“快乐”意思;句意:把婚姻说成晏尔快乐。/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,尽情地说笑。
B.正确。两个“祖”都是“以……为祖”的意思;句意:士大夫们以之为祖前后相承。/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。
C.错误。所以:用来/表原因;句意:是用来催促民事的。/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。
D.正确。两个“面墙”都是“指面对墙壁而立,一无所见”的意思;句意:那些不学无术之徒。/不学之人,如面对墙壁而立,一无所见。
3、D
[详解]“都说明了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停留在浅层次”错,彭城刘灵诸子不识同音字,说明他们见识不广博。
4、(1)于是就给他们解说这个问题,共说出了五十左右个字。刘灵的几个儿子感叹道:“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!”
(2)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,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,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,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,以答谢他的好意。
(3)我们小民中断吃饭来慰劳官吏,尚且不得空暇,又怎能使我们的人口增多、生活安定呢?
[详解](1)“因”,于是;“说”,解说;“许”,左右;“诸刘”,刘灵的几个儿子;“意”,料想(每个1分,共5分)
(2)“嘉”,赞许;“匈奴使留在汉者”,定语后置句,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;“因”,趁机;“厚赂”,丰厚的礼物。(每个1分,共4分)
(3)“辍”,中断;“飧饔”,吃饭(晚饭、早饭);“劳”,慰劳;“蕃”,使繁盛。(每个1分,共4分)
5、(3分)
①认真严谨,一丝不苟;②眼见为实,亲自求证。
评分参考:(答对一点得1分。如有其他答案,只要言之成理,可酌情给分)
【挖空练习】
谈说制文(说话写文章),援引古昔,必须眼学(指亲眼看到),勿信耳受(耳朵听到)。江南闾里间,士大夫或(有人)不学问,羞为鄙朴(没有学养),道听途说,强事饰辞(装饰言辞):上荆州必称陕西,下扬都言去海郡,言食(吃饭)则糊口,道(称说)钱则孔方,问(询问)移(迁徙之处)则楚丘,论(谈论)婚则宴尔,及王(说到姓王的人)则无不仲宣,语刘则无不公幹。凡(总共)有一二百件,传相祖述(前后相承),寻问莫(没有人)知原由,施安(使用)时复(常常又)失所。
尝游(游历)赵州,见柏人城北有一小水(指河流),土人亦不知名。后读城西门徐整碑云:“酒流东指。”众皆不识(理解)。吾案(查阅)《说文》,“酒”,古“魄”字也,浅水貌(……的样子)。此水汉来(从汉朝以来)本无名矣,直(只是)以浅貌目(看待)之,或当(指当时)即以酒为名(名称)乎?
世中书翰(书信),多称勿勿,相承(延续)如此,不知所由(由来),或有妄(胡乱)言此忽忽之残缺耳。案《说文》:“勿者,州里所建(树立)之旗也,象其柄(指旗杆)及三斿(同“旒”,古代旗子上的飘带)之形(形状),所以(用来……的)趣(催促)民事。故息遽(匆忙急迫)者称为勿勿。”
愍楚友婿(同门之婿,即现在的连襟)窦如同从河州(河边)来,得一青鸟,驯养爱玩(珍爱玩赏),举俗(所有人)呼之鸮。吾曰:“鸮出上党,数(多次)曾见之,色并(全)黄黑,无驳杂也。故陈思王《鸮赋》云:'扬(举,拍打)玄黄之劲羽。”试检《说文》:“偶(偶有)雀似鸮而青,出羌中。”《韵集》音“介”,此疑顿释(消除)。
梁世有蔡朗者讳(忌讳)纯,既不涉学,遂呼(称)莼为露葵。面墙之徒(指不学无术的人),递相仿效。承圣中,遣一士大夫聘(出使)齐,齐主客郎李恕问梁使曰:“江南有露葵否?”答曰:“露葵是莼,水乡所出。卿(您)今食(吃)者绿葵菜耳。”李亦学问,但不测(不了解)彼之深浅,乍闻(猛一听得)无以核究(核实)。
思鲁等姨夫彭城刘灵,尝与吾坐(坐谈),诸子侍(陪伴)焉。吾问儒行、敏行曰:“凡字与谘议(刘灵的职位,此处指他们父亲)名同音者,其数多少,能尽识(认识)乎?”答曰:“未之究(探究)也,请导示(指教)之。”吾曰:“凡如此例,不预(预先)研检,忽见不识,误以问人,反为无赖所欺(欺骗),不容易(允许轻视)也。”因(于是)为说(解说)之,得五十许(多)字。诸刘叹曰:“不意(没想到)乃(竟然)尔!”若遂不知,亦为异事(怪事)。
【参考译文】
谈话写文章,援引古代的事物,必须是自己的亲眼看到的,而不是耳朵所听到的。江南乡里间,有些士大夫不肯学习,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养,就牵强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装饰门面。比如: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,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,把吃饭说糊口,把钱称之为孔方,把迁徙之处讲成楚丘,把婚姻说成晏尔,讲到姓王的人无不称为仲宣,谈起姓刘的人无不呼作公干。这类“典故”大约一二百个,士大夫们以之为祖前后相承,一个跟着一个学,如果向他们问起这些“典故”的缘由,没有一个能答出来;用于言谈文章,常常是不伦不类。
我曾经游赵州,见到柏人城北面有一条小河,当地人也不理解它的名字。后来我读了城西门徐整写的碑文,上面说:“酒流东指。”大家都不知道它的意思。我查阅了《说文解字》,这个“酒”字就是古“魄”字,水浅的意思。这条河自汉代以来原本就没有名字,(人们)只是把它当作一条浅河的样子看待,或许当时是用这个“酒”字给它命名吧?
世上的书信,内中多有“勿勿”这个词语,历来延续都是如此,却不知道它的根由,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“忽忽”的残缺。按:《说文》上说:“勿,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,这个字像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,是用来催促民事的。因此就把匆忙急迫称为勿勿。”
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来,他在那边得到一只青色的鸟,把它驯养起来,喜欢地玩赏,所有的人都叫这只鸟为鸮。我说:“鸮出在上党,我曾经多次见过,它的羽毛的颜色全都是黄黑色,没有杂乱的颜色。因此曹植的《鸮赋》说:“鸮举起它那黄黑色的有力的翅膀。”我试着翻检《说文》,上面说:“偶雀像鸮而毛色是青的,出产在羌中。”《韵集》的注音为“介”,这个疑问顿时就解除了。
梁朝有位叫做蔡郎的忌讳“纯”字,他既然不事学习,就把莼菜称作露葵。那些不学无术之徒,也就一个跟着一个模仿。承圣年间,朝廷派一位士大夫出使齐国,齐国的主客郎李恕在席间问这位梁朝的使者说:“江南有露葵吗?”使者回答说:“露葵就是莼菜,那是水泊中生长的。您今天吃的是绿葵菜。”李恕也是有学问的人,只是还不了解对方的深浅,猛一听见这话也就没有办法去核实推究了。
思鲁等人的姨夫彭城的刘灵,曾经和我同坐闲谈,他的几个孩子在旁边陪伴。我问儒行、敏行说:“凡与你们父亲名字同音的字,它的数目是多少,你们都能认识吗?”他们回答说:“没有探究过这个问题,请您指教提示一下。”我说:“凡是像这一类的字,如果平时不预先研究翻检,忽然见到又不认识,拿去问错了人,反而会被无赖所欺骗,可不能满不在乎啊。” 于是就给他们解说这个问题,共说出了五十多个字。刘灵的几个儿子感叹道:“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!”如果他们竟然一点不了解,那也确实是怪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爱配资-股票杠杆10倍-配资入门炒股-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