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这些文化名人的光明故事】
“道德文章老,南北一宋公,风云六十载,一节贯穹通。”经济学家、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刘诗白对宋涛先生的评价,深得学界赞同。
宋涛,1914年生于安徽利辛,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。1940年自陕北公学毕业,从事教学工作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。他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教育家、新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,由他主编的《政治经济学教程》等多部教材在全国高校广为使用。
宋涛的另一身份,是光明日报专刊《经济学》原主编。
1949年6月,光明日报创刊。同年7月,创办《经济周刊》,后因故中断。1959年8月,《经济学》正式创刊,迫切需要一位既能够把握国内经济形势,又熟悉学术界发展动态,还有能力约请著名学者撰文的人担任主编。当时,该专刊的编辑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具体负责,主编一职自然就落在了系主任宋涛肩上。
凭借其政治家视野与学问家底色,宋涛帮助光明日报强化了与经济学界的联系,邀请一大批知名学者为《经济学》撰文,引导经济问题的深入探讨,引领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。许涤新、孙冶方、骆耕漠、卫兴华等老一辈经济学人都曾在专刊上发文,就价值规律、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等问题发表见解。
在宋涛担任主编的7年间,《经济学》坚持服务知识分子的初心,迅速成为学术界展示真知灼见的重要平台。这一点,尤其体现在宋涛对“百家争鸣”方针的坚决贯彻上。
当时,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,学术理论上有不同观点的文章,都可以在《经济学》发表。譬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,李平心、胡星、周治平、乔林、陈振维、徐涤平、陈泽莲、陈驰等学者多次撰文,就这一问题发表见解。
1960年11月14日,《经济学》刊发综合报道《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的讨论》,文中提到:“一年以来,‘学术月刊’、‘新建设’和本刊先后发表了平心(编者注:李平心)所写的关于生产力性质问题的十几篇文章,有的同志写文章同平心提出商榷,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。上海哲学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为此还组织了四次讨论会,有些人对平心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,有些人则同意平心的论点,大家本着‘百家争鸣’的方针,争论颇为热烈。”
宋涛既是编者,也是作者。他曾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多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、分配制度等方面的理论文章,直指实际问题,作出深刻阐析。
1978年4月24日,《经济学》刊登宋涛撰写的《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的认识——驳“四人帮”诋毁按劳分配的谬论》一文,对按劳分配已经“同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”、实行按劳分配会“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”等观点予以驳斥,深刻论证了“按劳分配同生产力的发展在现阶段是相适应的”。据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回忆,宋涛“敢于发表意见,完全是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为着党的利益,为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,而不是为了自己有更大的名声、更大的影响”。
“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,我们对知识的渴求几近疯狂,对拨乱反正中的理论发展异常敏感。能够通过《光明日报》学习到老一辈经济学家对经济规律的阐释、对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介绍,了解到国家经济政策的方向以及学术界研究的热点,受到的帮助和启发是非常大的。”曾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顾海良如是说。
宋涛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生活简朴,淡泊名利。作为延安时期的“老干部”,他从不居功自傲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,从不开口向组织要条件、讲待遇。
宋涛的弟子、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多次对后学们谈起:“先生兼任光明日报的《经济学》专刊主编时,寄给他的编辑费,他分文不用,交给教研室秘书保存。”
面对改革开放新阶段,宋涛深入思考,笔耕不辍。1994年,他还用自己10多年积攒的稿费,设立“宋涛奖学奖教基金”,扶助支持优秀学生提升学术素养,投身经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。
宋涛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。至今,他的学生、晚辈中仍有不少人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文章,是这张思想文化大报的作者、读者和亲密朋友。
“先生重视年轻人才成长,多次讲,经济系培养的学生,知识面要宽广,视野要开阔。求学期间,我能够聆听先生的教诲,并在他的引领下走上经济学研究这条路,始终感念在心,受益终身。”宋涛的博士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世贤深情地说。
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、经济学家洪银兴回忆:“我的老师卫兴华先生常常提起,宋老的人格风范对他影响很大。两位先生‘不唯书、不唯上、不唯风’的治学品格也深深感召着我。多年来,我研究经济问题、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理论文章,始终遵循着前辈的学问之道。”
“作为先生晚年带的博士生,我特别珍惜那段难忘经历,让我学有所成,并在《光明日报》这方天地求索经济学的真谛。”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亮话语中透着感恩与期冀,“希望这张报纸继续扎根思想文化沃土,深耕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。我想,这也是对先生最大的告慰。”
(本报记者 王晓飞)
爱配资-股票杠杆10倍-配资入门炒股-配资靠谱证券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